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期刊简介

《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国际政治、地区与国际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1980年创刊(内部发行),2002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国际政治研究》刊发了学院内外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问题研究成果,其思想和学术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国内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

本期目录

1

霸权的护持: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研究

于铁军

2

大国意识与独立自主:法国的国家安全研究

于 江

3

“人的安全”与地区主义:太平洋岛国地区安全研究

陈晓晨

4

差异性与多样性:东南亚国家对国家安全的认知

赵 毅

5

非洲民主政治发展评析——兼评西方学界关于非洲民主衰退的论断

沈晓雷

6

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及其区域影响(1945-1967)

李 峰

文章摘要

霸权的护持: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研究

作者:于铁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摘要: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创生、1950 —1970年代初期的兴起与衰落, 以及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9年冷战终结期间的复兴。在第一阶 段,国家安全的概念、理论和议题从无到有,并获得初步发展;在第二阶段,国家安全研究在美国学术研究机构中迅速兴起,进入”黄金时代”,核威慑理论、有限战争、军备控制等构成了该阶段国家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第三阶段,国家安全研究的议程变得更为丰富,研究的实证性、学术性和应用性有了较大提升。总的来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家安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关系学科下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美国国家安全研究的阶段性变化与国际环境的变迁和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相对应,体现了国家安全研究作为一门政策科学的基本属性。

大国意识与独立自主:法国的国家安全研究

作者: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摘要:法国的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实践,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现代法国学界在官方政策文件指引下,围绕国家安全持续开展了“以欧洲一体化 确保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发展“以小慑大”的核威慑战略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并对反恐、网络安全、防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予以关注,形成“小而全”“小而美”的研究局面。法国国家安全研究有由公立大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独立智库和国立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教育科研体系和研究队伍,在研究方向上遵循发挥大国作用、维护独立自主的基本逻辑,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反省自身、寻求历史的规律性和从全人类高度看待问题,在研究方法和特色上擅长把哲学、社会学、人类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安全研究,注重运用均势思想谋求国家安全和利益最大化。

“人的安全”与地区主义:太平洋岛国地区安全研究

作者:陈晓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太平洋岛国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塑造了太平洋岛国地区安全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太平洋岛国地区安全研究以“人的安全”为统领性视角,安全化理论、后殖民主义和比较地区主义等多种理论视角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在研究议题上,太平洋岛国地区安全研究注重研究本地区安全治理架构与叙事,广泛研究“人的安全” 视角下的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其中,气候安全研究最为突出。在研究力量上,分散研究和资源整合是两大特点。在研究路径上,多学科、多范式、多方法并举,研究、政策与实践相互推动。在研究方法上,重视话语叙事分析与案例研究。由此,太平洋岛国地区安全研究构成了国外国家安全研究的独特组成部分。

差异性与多样性:东南亚国家对国家安全的认知

作者:赵毅,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战略教研室教授。

摘要:随着国家安全的概念被接受并逐渐得到普及,东南亚国家在这一轮全球化高峰过后,更加关注本国国家安全问题。由于国情存在较大差异,东南亚各国对安全形势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这导致东南亚各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呈现多样性,各国都形成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理念。越南、印度尼西亚两国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观相对全面;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主要从维护内部稳定来考虑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观具有典型的内向性特征; 新加坡、文莱则从注重从独特国情的角度来筹划其国家安全,新加坡强调生存,文莱注重宗教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总体来看,东南亚主要国家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包括内外兼顾型、以内部安全为主型和独特型三种类型。东南亚各国对国家安全的理解鲜明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东南亚各国的国家安全思想有助于丰富国家安全内涵。

非洲民主政治发展评析

——兼评西方学界关于非洲民主衰退的论断

作者:沈晓雷,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政治民主化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权力更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和民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非洲民主巩固的条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政治竞争环境越来越公平,民主政治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非洲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仍然还存在腐败问题、族群政治、社会与安全问题和殖民遗产等制约因素,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有助于非洲未来民主政治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评价非洲民主政治发展,不能脱离当前大多数非洲国家社会经济仍然欠发达的国情。民主政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不能将民主道德化乃至神化甚至唯西式民主为尊。自主意识的增强为非洲国家构建具有非洲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及其区域影响(1945-1967)

作者:李峰,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博士后。

摘要: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提出并于战后初期实施,该政策是在东盟建立前提出时间最早、实践延续性最强的域外大国“区域合作”倡议。战后初期,为应对东南亚粮食危机,英国建立驻东南亚特别专员署,以有限的多边经济合作开启了英国的东南亚区域政策实践。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合并特别专员署后,把应对东南亚共产主义作为主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进入转向期和过渡期。此后,英国这一政策呈现出经济与政治—安全领域分离的特征。“科伦坡计划”和东南亚防务组织分别是英国的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政治—安全合作的典型,前者由于被东南亚国家普遍接受而相对成功,后者则因与美国的区域安全地位竞争及印尼的抵制而失败。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但在区域规范建构、组织经验积累等方面,该政策对东南亚内生区域合作及东盟的诞生产生了影响。

排版 | 杨博

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2022年第5期。文章评译内容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