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论坛,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论坛官网
  中公考研  对于考研党来说,辅导班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考研辅导培训班呢?自己又应该怎样做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如何发掘传统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的资源?

如何对传统进行现代性转化与融合?

近日,多所高校学者、期刊专家

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

齐聚桂子山

共同研讨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

7月9日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文学院与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学术论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以及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清华大学学报、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多家期刊的专家,围绕现代文学传统与古代文学传统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与文言、新诗研究对传统的理解、当代学人与古代文学传统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

副校长彭南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思索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意义,认识中国古典文学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古典传统与五四传统在今天的意义,都是学术界应该关注的重要命题。在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中,传统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存在于历史,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进入时代话语,参与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对于传统的继承不是复古、回到过去,而是发掘传统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的资源,与古为新,对传统进行现代性转化与融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关注现代如何想象传统,尤其是如何改写、重写传统。以施蛰存改写的《石秀》与鲁迅改编自传统神话的小说《铸剑》为例,他指出这两部作品对传统的想象与态度契合了五四一代对传统的态度。现代文学借助传统作为自身重建艺术的出发点,进行了“传统”的“现代”重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教授认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关系,既是审美性话题,也是文化性话题。中国文化传统处于人类文化大传统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的主要内容。将百年现代文化纳入传统文化中,便会发现它强化表征了世界文化属性。除了古代文学传统之外,中国文学还应纳入五四以来的新传统,对五四新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给予高度肯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认为,现代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一头连着古代文学,一头连着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是承继和延续,与外国文学是碰撞和交流。中国现代文学是创新的,但更是继承的。五四文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学,就是在这种“断裂”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继凯教授认为,中国文学会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会走向中国,这个过程是不断磨合的。借由文化磨合而来的“大现代”文化视野和思想方法,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时代文化的界面,也可以看到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引申而来即是“异而有同”。


我校文学院教授王泽龙认为,文学传统是一种动态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可被阐释的开放体系。中国现代文学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现代文学传统与古代文学传统同在一条文化河流中,古代传统是现代文学的源头、远传统,现代文学是近传统、新传统;文学传统只有在流传、流动中汇聚活水,纳入新潮,才会生生不息。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站在多种角度进行精彩的交流
共同研讨了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
小诗为大家撷取了部分专家发言,一起来看吧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玉教授
——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言关系论
提倡白话文并不意味着废除文言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提倡白话文,主张建立新文学,但并不反对文言文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并不主张废除文言文,在他们的表述中,两者并不对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洁宇教授
——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也谈郑敏晚年
强调“传统”的逻辑与意义
郑敏的《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这篇文章为的是打破新诗现代性的迷思,经由传统去反思现代,从关注“文学”的继承到关注“哲学”的继承。文章强调的是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应对现代问题,并非以文学史的标准评判优劣,而是从诗歌的角度评估古典文学的优势,从激活中国古典“文史哲”的思路来提出一条超越西方哲学的中国道路。
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漫谈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三种研究取向:1.现代的古体文学创作;2.现代文学主流如何继承古代文学;3.现代文学创作界的群体性差异及其背后的规律。其中,第三种研究更具有动态性,既有从文言转向白话创作的作家,也有从白话回归古意的现代文学作家。单是从现代文学中寻找古代文学的遗传因子是不够的,应加强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对话。
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教授
——传统文学视野中的新诗
什么是古代文学传统?不仅是理论阐释、概念辨析,而是历史事实的清理问题。重点在于研究现代作家如何理解、论述、总结古代文学,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自身文学传统。例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就展示了如何构建古代文化传统,将古代文学为己所用的学术尝试。

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
——发现经典的另一面
从古为“今”用到古为“己”用,很多作家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理解经典的,因此经典具有复杂性。大学教育宣传经典的文学成就,而经典对个体的人生启迪不尽相同,因此是古为己用。发现经典的复杂性,进行个性化阐释,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达到对文学、人生、传统经典的超越,这是当代与经典对话的一个出发点。
武汉大学文学院金宏宇教授
——文学的“长尾”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纯文学构成了文学的主体;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杂文、序跋、书信、回忆录等杂文学构成了文学的“尾部”。杂文学的本体特征是被虚构性、实用性、批评性,与纯文学的目的各有不同。从作品的总销量上,现当代文学的杂文学足以和经典文学比肩。从作品的影响力上讲,文学“长尾”可以满足纯文学之外的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想象。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国恩教授
——对古代文学传统的审美继承问题
如何继承古代文学传统?没有方案,只有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主体的自由、观众创造的实践。审美继承就是充分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自由,个人个性、审美倾向的自由发挥,内心的惬意和自在。唯有担当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感,在自身的审美实践中,继承历史河流中的由文学趣味共同构成的文学传统。
首都师范大学张桃洲教授
——诗教的古与今
古代诗歌教育更加重视诗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位置,诗歌的状态、气质,与社会文化整体的共振,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诗歌是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媒介。现代诗歌教育中,着眼于诗歌文类本身,与古代诗教南辕北辙。现代诗歌教育的局限性源于,诗歌自身文类的变化,传播方式的变化,诗歌与人类存在方式、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变化,诗歌与当下教育方式的关系的变化等。

强烈推荐







▼2022,就报华中师范大学!▼

2022

愿广大学子

能够顺利报考、成功录取

愿心系华师的你

在夏末秋初的清爽中

与桂子山相遇

续写未来的故事


▼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毕业微电影《从每一次开始》正式发布!▼


有好多每一次
也是我舍不得的最后一次
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毕业微电影
《从每一次开始》
正式发布
让我们在挥手告别的这个盛夏
再次走进与华师的青春记忆

▷优秀!华师这个团队,深耕农村,在田野中做大学问!
▷一件事,一辈子,《刘守华故事学文集》首发!
▷华师2022暑期服务“指南”,请收藏!

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盈盈

文字:张皓 薛雅心

图片:伦健聪 崔思晨
责任编辑:曹世生
审校:钟文锐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点分享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论坛(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论坛官网)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