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改革,考研改革2022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启动已箭在弦上。

近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即将下发“1+1+3”文件,对“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则透露,教育部正在制定并陆续实施多个行动计划。

在高校层面,中国传媒大学8月3日推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全面举措,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引起了巨大争议,以至于近日该校发布答记者问,对“初试不安排专业科目的设计是不是歧视跨学科的学生”“增加材料评议会不会存在暗箱操作”等问题公开回应。

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信号还在释放。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8月11日表示,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

2020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突破300万。距离2021年考研报名只剩2个月时间。可以说,研究生招生改革牵动数百万考生的关切,不管是提高推免生比例,还是初试不安排专业考试,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

据报道,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指出, 在研究生“入口”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发布的通知,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目前,国内名校的推免生所占名额均已达到甚至部分专业超出了这一比例。

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呼吁进一步增加推免生指标的呼声一直存在。这是因为各高校普遍将推免生认为是优质生源。

2014年,教育部推出推免生新政,要求推荐单位不能将报考本校作为选拔推免生的条件,更不能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

这直接带来研究生招生中推免生的结构性变化,即推免生过度向少数985名校集中,其他高校,即使是211高校的推免生生源则急剧减少。

有学者对2018年一所211高校的推免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发现,与2014年相比,该校招收的推免生人数减少了75%。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2019年3月曾指出,“国内本科生虽然攻读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优秀学生流失也不少。”因此,增加推免生名额,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优秀学生攻读研究生。

但提高推免生比例则需要把握好平衡。

一方面,少数985名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已经较高,且考生报考的热情近年来持续高涨,为此很多考生不惜“二战”“三战”,也要考入名校校园。如果进一步降低统考比例,会面临机会公平的争议。

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尤其是西部院校需要通过提高推免生比例来招收或留住更多优秀生源。对此,近年来,教育部在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高校推免工作支持力度。以农林高校为例,2017年教育部为农林推免高校安排推免名额8125人,比2013年增加579人,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幅。

探索研究生入学综合素质考试与专业考试分离

中国传媒大学近日推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举措上了热搜。

按照改革方案,所有文科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的自命题科目(即考生所说的专业课)全部改为主题写作、人文社科基础,考生内容分别为写一篇论说文,文学、文明史、哲学、媒介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也就是说,不管是报考法学、新闻学,还是音乐学,初试内容与专业知识无关,都是只测试“通识”。此外,艺术硕士的初试也采取这种办法。

此外,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是新增加的一个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消息公布后,立刻让打算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学生们“炸了锅”。

有考生抱怨,“准备了很久,然后才发现原来之前读的不管用,现在得重新学文史哲了”。有考生疑惑,“人文社科类专业课都一样,怎么体现专业知识水平啊,尤其是管理学和法学,为什么只考文学哲学之类的知识”。有考生批评新政策对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生不公平,“跨考生是真的不行了吧,在材料评议那一关可能就卡掉了,毕竟比别人少了四年,专业实践就少了好多”。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答记者问,对考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复。

对于“考试改革是不是让我以前的复习都白费了”,学校官方回复称,我们实施考试改革,将学术写作、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作为初试科目,可能会对某些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复习的考生产生影响,但是总体上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要知道,如果连文章都写不通畅,如何能完成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呢?又如何能完成高质量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呢?

事实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2019年3月就曾指出,在研究生招生考试方面,探索研究生入学综合素质考试与专业考试分离,强化校本导向。

近年来,研究生复试的选拔性功能愈加突出,复试成绩逐渐在录取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摆脱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据报道,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8月11日表示,要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王军政也指出,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学校设置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等环节的考核重点,明确初试重点考查基本功底和素养,材料评议重点考查综合素质,复试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是奔着复合型人才来的。初试考功底,所谓“功底”,就是你学习任何学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不管是基本写作能力,还是文史哲基本知识,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考生都应该具备,这是我们的基本素养,也是学好专业的必备支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考研改革(考研改革2022)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