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

(1)认知派

认知派主张在道德教育中必须给予伦理谈话和系统知识的讲解。认知派的德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任何行为只有受到知识的指导,才可能是善的。

认知派启示我们: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

(2)行为派

行为派主张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关于儿童的道德行为方式是怎样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行为派社会学习理论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派启示我们: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3)情感派

情感派认为,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舍弃情感,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法国哲学家居友强调德育的根本不在于认知,而在情感。指导人们行为的是习惯、本能和情感,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

情感派启示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至关重要。

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过程的基本(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类似文章